当前位置: 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数字赋能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月03日 17:22 李文娟 介晓聪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这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善用”数字技术,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以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更高要求。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聚合、转化、开发教学资源上的独特优势,加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资源供给,为讲好思政课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因其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可适性等特征,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资源开发、使用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发优质在线课程,打造一流数字精品课程,聚合思政课教材、教案、课件、案例等海量资源,建设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自身办学特点的思政课网络资源平台,也要鼓励思政课教师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资源共享平台,及时将优质教学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问题反馈、成果上传、集体备课等形式为平台建设贡献智慧。以数字技术激活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用“力量根基”一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不仅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各种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实现其数字化储存、传播、共享,让各种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还应当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有意识地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数字技术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转化与重构,以数字化叙事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以数字技术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就是要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既要积极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又要充分依托数字平台拓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渠道和阵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数字化、生活化、青年化,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巧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本质上讲,以数字技术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学生”和“技术”之间的主次关系,坚持铸魂育人为本、数字技术为用的价值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教学内容精准供给为支撑,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当代大学生是在数字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微博、微信、抖音等数字平台已成为其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和精准分析,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网络用语、热门影视等来掌握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并将其转换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素材,还要以学生在思想、理论与行动中的困惑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中端正认知、明辨是非、坚定信念。营造数字化思政课教学空间,创新实施互动式教学。当前,思政课建设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往往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客观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错误观念影响着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成效。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清醒认识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所在,增强运用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能力。既要能够熟练运用智慧教室中的控制中心、多屏联动、可移动智能桌椅等来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开展问题探究、进行分组讨论的积极性,又要善于运用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围绕课堂需求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将课堂讲授与情景演绎紧密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打造更加立体、生动的教学课堂。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开展有组织的“大思政课”,运用智能化平台强化团队建设、方案制定、过程记录、效果评价等“大思政课”全流程管理。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外文化场馆,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馆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场域、丰富素材。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和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促进其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者”到“讲述者”“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探索实践育人与成果育人融合新路径。

“活用”数字技术,优化思政课评价机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讲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展现出来。高校要立足于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发挥云计算、智能算法、大数据等的技术优势,以数据驱动思政课评价范式转换,围绕“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来优化思政课评价机制,最终形成“多元评价—智能反馈—动态调整”的思政课教学闭环评价体系,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理论教育、思想建构、价值引领上的积极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思政课评价体系。既要着重强调“学生自评价”,突出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来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又要不断完善“内部评价”,构建以学校分管领导、教学院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秘书、全体教师等协同参与的新型评价格局,还要积极引入“外部评价”,将实践基地、用人单位等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反馈也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设“思政课教学智慧评价与分析”平台,统筹对接好“智慧教室控制中心”“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和“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以对课堂教学实况数据、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和社会实践过程数据的高效采集、储存来确保思政课“教”与“学”时时有记录、事事有记录。既要通过智慧教室内部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来捕捉教师授课、学生互动等实况数据,又要实时采集学生在自主学习平台上的课程选择偏好、学习时长、讨论频率等行为数据,还要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建立覆盖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全方位数据采集机制,从而为强化思政课教学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学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运用,构建“评价—反馈—改进”的闭合环路模式。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来深度分析复杂海量的学习数据,来实现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智能化和即时性反馈。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有效推动“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铸魂育人水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研究”(2023SJYB1394)、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22AZD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下一条: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