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盐荒”与“研慌”的幕后“固势”——走出过度从众的生涯阴霾

2011年04月12日 09:58 佚名 点击:[]

在商店购物的老公拨通了电话:“亲爱的,盐卖完了,说是明天后天才能买到。”

老婆:“那你买瓶酱油回来吧?”

老公:“酱油?我找找……也没有了……”

老婆:“那就买点酱,不行就买咸菜,有咸味就行呀,你脑子能不能灵活一点呀?”。

老公:“亲爱的,我也想灵活,可是商店不允许……凡是带盐的东西都卖完了,而且即使没卖完,钱包也不允许我灵活……盐贵了十倍,咸菜都卖到猪肉的价了……”

大军过后尽荒慌

近日,网络上开始盛传“身为‘盐荒’子孙,最近有碘意思”之类的流行语以及“地震没震垮‘大核民族’,造谣竟摇动‘盐荒子孙’”等内容的“对联”,而造成这一奇怪局面的竟是平日里默默无闻“蜗居”在厨房当中的碘盐。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抢盐”大军迅速集结,引发了一场遍及中国的“盐荒”。

从3月16日开始,由于有传言加碘盐可防辐射,以及担心海盐受到日本核电站辐射污染的影响,中国江苏、广东、浙江、南京乃至北京等各大省市均现抢购“碘盐”之风。时至17日,有许多商贩提高盐价达十倍以上,即便如此,许多地区仍然出现了“一盐难求”的情况。在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里,那些晚来的市民因为没抢到碘盐,调转枪头打起了酱油、面酱甚至咸菜的主意。

3月19日,伴随着库存食盐大规模投向市场,持续仅两天的“食盐抢购潮”开始得到了平息。目前,全国大中型超市的食盐供应基本充足,小型便利店和农村地区的供给,也正在逐步恢复。

在那些确实“断盐”的家庭如释重负的时候,江苏南京的王女士此刻却是“压力山大”。因为在之前的抢盐大战中,她想尽办法最终以每包8块钱的价格,买到了50包盐。眼看着后来大小超市里重新铺满的一块多钱一包的盐,王女士如此回答记者的提问:“后悔!特别后悔!绝对不会再这么傻了,但是怎么办呢?反正一年两年也不会过期,我看保质期三年呢,就慢慢吃呗……”事实上,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如果按照正常人每天盐的最大合理摄入量是6克来算,五十包盐一共25千克,即使王女士一家三口天天在家吃饭,也得将近4年(1389天)才能吃完存货。如此看来,慢慢吃能吃得完吗?。

从“无盐以对”到后来的“盐多必失”,虽然非理性的抢盐行为所导致的是国内短暂的“盐荒”,而体现出来的则是一种不合理的“恐慌”,它不但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在我们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在作祟。例如,面对“考研”这一问题,我们似乎也是在一种“恐慌”之中做的选择。伟德国际1916备用网址当前的考研热潮以及考研大军,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8月曾经做过一个题目为《烟台大学上演“占座门”千人昼夜排队为占座位》的报道,完全能够从一个测面映射出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

据了解,当时正值烟台大学开学在即,有传言说6号楼要提前开门,因此19日夜已经有百余名学生在此彻夜等待,但20日一早楼并没有开门,很多等了一夜的学生早上只好离开了。在20日晚还不到8点的时候,6号自习楼前就占满了黑压压的几百名学生。随着夜色加深,又有不少学生拿着坐垫赶来排队。学生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三五成群打扑克,还有的干脆在昏暗的灯光底下看书。

烟台大学作为一个省属重点高校,相比于“985”和“211”院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鼓励本科生继续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再考研成为一种“流行”的今天也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尝试,这样至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位环境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6号楼是学校里安排课程较少的自习楼,因此开学后对于那些要考研的学生来说尤为抢手。在即将过去的这个暑假里,虽然学校的4号、5号自习楼相继开放,但是相对于开学后庞大的考研大军来说,这两座楼的座位根本不能满足需求。据了解,烟台大学的考研积极性较高,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某班级,共有38名学生,其中有二十多位选择考研,因此大多数都过来排队了。此外,由于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在之前的假期里经常会在半夜开放楼门,因此学生都觉得连夜排队占座更保险。

如果放下刚才的案例而去纵观全国的考研“大军”,相信许多本科生作此选择是因为对科研的热爱。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人努力考研是为了暂缓本科毕业求职的压力,甚至仅仅是由于“害怕”面对就业的现实而继续藏身在象牙塔里面。

随着3月上旬2011年考研成绩的陆续公布,又有新的读研大军加入。根据一项针对研究生的心理调查显示,63.5%的研究生有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这项调查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主完成,通过对946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以上结论。调查显示,就业压力是研究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64.7%的研究生选择了此项,56.3%的研究生担心自己的前途问题。从问卷结果中发现,只有22.6%的研究生是由于对科研工作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其他人读研究生似乎只是在就业形势不好的局面下一种暂时性的缓解办法,他们在读研后,因为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而导致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我们暂且不去深入讨论盲目抢盐对正常家庭生活的干扰和盲目读研造成的合理生涯目标的偏离,而是将这两个盲目的问题拿到一起进行分析和反思。不难看出,之所以造成了盲目,是由于在之前为作出某个选择而犹豫不定的时候,受到了其他人选择结果的影响。用一个心理学的名称来讲,这种现象就叫做“从众心理”,一股在物竞天择过程中保护着我们,却时常又开我们玩笑的神秘力量。

是现象,更是一种习惯

曾经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而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为什么会产生从众呢?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由此看来,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无论是这段文字描述,还是“心有余悸”的“盐荒”,以及近些年快速壮大的考研“大军”,我都不难看到从众心理对人的巨大影响。然而,不同类型的人,其从众行为的程度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在现实当中,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然而过分的从众行为已经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通病”。一味从众会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选班委、参加学生会,参与学生社团……),而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大学生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固势成为你的

当盲目从众变成我们的一个习惯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按照“固定的趋势”去应对,最终导致非常棘手的后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避免盲目从众,通过心理的合理改变让从众的“固势”变成不再困扰我们的“故事”呢?

系统的来讲,根据从众的盲目程度和自身的综合能力可以区分三个关键方法。第一个关键方法是针对于轻度“患者”,通过“多几分思考”来提高分析的能力;第二个关键方法是针对于中度“患者”,通过“听一下建议”来提高判断的能力;第三个关键方法是针对于重度“患者”,通过“撞几次南墙”来提高反思的能力。我们不妨继续以“抢盐”风波为例,细说一下三个关键方法的运用。

“分析”是避免盲目从众的第一个武器,而导致“抢盐”的闹剧的首要原因就是大众由于一时冲动而不再主动对信息进行分析。

事实上,对核辐射的防护手段当中有一条确实是服用碘片以阻止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沉积,为什么碘会具有这一功能呢?我们知道,碘进入肌体以后是有趋向的存积在甲状腺里,而甲状腺中的碘有生理的浓度,属于非饱和状态,碘片食入以后使甲状腺的碘成为饱和状态,放射性的碘食用以后没有空位,就阻止他吸收,不能存积到甲状腺里。也就避免了放射性碘沉积甲状腺,给甲状腺造成放射损伤。但是,碘片有很多的副作用,有些人是不适合服用碘片的,因此它只能在紧急或应急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之所以产生了“盐荒”是由于有人谣传碘盐等其他含碘的这些药品或者是食品能够替代碘片来抗辐射。事实上,一个碘片在紧急情况下,用作阻止放射性碘吸收的时候成人一次性服用是100毫克碘,而每公斤碘盐中碘的含量平均为35毫克,如果要达到100毫克的碘的量,那么就需要服用3公斤的盐,如果服用了这么多盐以后,所产生各种慢性疾病对心血管、肾等等功能都会产生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盐的食用量是5—6克)。

“判断”是避免盲目从众的第二个武器,而缺乏对眼前形势的合理判断也是造成“抢盐”闹剧的重要原因。

除了碘盐防辐射的谣言之外,造成大众抢盐的另一解释是日本核泄漏会导致食用盐产地的核污染,如果不及时采购,就要面临“断盐”的困难。针对这一谣言,国家已经采取了双重手段打消民众顾虑,一方面是普及食用盐知识,告知大众我国仅有百分之二十的食用盐属于海盐,而日本的核污染物也不会对盐场构成威胁,并且目前各地均有大量的食用盐储备,能够保障大众的正常用盐;另一方面是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工作机制,24小时紧急调度储备用盐,确保食盐的充足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众能够对国家公布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判断,也就不至于花高价购进几年之内都用不了的食用盐。

“反思”是避免盲目从众的第三个武器,但是与之前两个用于“预防”的武器不同,“吃一堑长一智”只能是在由于盲目从众而受挫之后的“亡羊补牢”了,懂得了反思,至少能够保证我们再今后的同类情况下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

在抢盐“大军”横扫超市的时候,网络上开始疯狂转载一则笑话——某超市内,众人争相抢购食盐,唯一老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老太答:非典那年抢的还没吃完……

其实,“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很多人都具备的“良好素质”,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许多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上往往听不进去老师、家长和前辈的建议,而当他们在渐渐成长为前辈、家长,甚至老师之后,就很少能遇到“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问题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南墙”撞的次数太多了,自己知道“疼”了,学会反思错误、调整计划了。

后记

无论是“抢盐”导致的“盐荒”,还是“考研”背后的“研慌”,其症结的根源不是源自我们所处的社会,而是由于我们内心过分的从众心理。作为生涯发展的劲敌,从众心理及有可能拉着我们偏离人生起飞的跑到,只有懂得运用“分析”、“判断”和“反思”这三件武器,才能帮助我们尽快从迷茫的生涯路上找回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跟在别人身后不管目标拼命奔跑。另外,当我们再抱怨生涯艰辛的时候,不妨找一面镜子对视自己的心灵,扪心自问—— “抢盐”,“考研”,究竟是被强迫的?还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遭遇眼下的困境,究竟该归咎于社会,还是我们自己?

上一条:大学生志愿者郎坤:像吮吸一块糖一样品味支教 下一条:鲍鹏山:性格即智慧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