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无“心”的教育

2010年05月22日 16:31 <a href='/ShowAuthor.asp?ChannelID=1019&AuthorName=于坚' title='于坚'>于坚</a> 点击:[]

——为最后的考试而教,几乎成了教育的主要任务

据我所知,现在中国各中学的高三,已经结束了正常的学习,进入轰轰烈烈的高考备战阶段。学校现在只上一门课,就是如何对付高考。家长也密切配合,与高考无关的知识,诗歌、音乐、舞蹈、艺术、哲学、美学、伦理……就是天塌下来,也是坚决不学的。算起来,考试技术成为教育的最高知识、唯一知识。

这种情况,我估计全世界仅中国有。其实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开始,就在为最后的考试做准备,每门课的目的都为一门课服务,就是最后的考试。平时学生们上课,经常被老师告知,这个不考,那个不考,就翻过去,不学了。比如历史,考试重点在政治经济制度,人文历史就可以忽略不计。

我有一天送孩子去上学,下雨,路滑,快到学校大门的时候,考试铃声响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有个女生滑倒了,同学没有一个人去扶她,都要在铃声停止前抢进教室,女生自己挣扎着爬起来。学生觉得这很自然,考试高于一切嘛。

我大骇,如果教育的结果,就是对跌倒的同学视若无睹,泯灭了恻隐之心,这种教育就太恐怖了。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以追求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无心的教育,可以说是非人的教育。

当代对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新人。新人的意思,是要区别过去中国历史塑造的落后旧人。但“塑造”这件事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无论怎么塑造,还是要靠日复一日地潜移默化,因材施教。伟大老师孔子的“因材施教”并不是根据一本教材来考试,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材而培养,就像中医,根据不同的脉而对症下药。太麻烦了!新人,像雷锋那样的,要在具体的实践、漫长的时间中才表现出来,很难立竿见影。而教育主要是一项政治任务,事关政绩、薪水,要在短时间中见出成绩,只有量化新人标准,以考分来衡量新人是否合格。

教育向奥运会学习,把学生当考试运动员来培养。如果把跌倒的女生扶起来,耽误了考试,没有分数,肯定不是新人。所以学校普遍分出差生优生,依据不是人品,是分数。过去,老师在家长会上,批评表扬学生是根据好人好事,现在是根据分数。高分成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象征,至于是否有德,是否真的信仰社会主义,是否保持着恻隐,不重要了。分数决定一切,考得高分,非人,那也是新人。

学生也开始实用主义,既然仅仅是为了最后的分数,学习就成为应付考试的技术,学到什么,无关紧要。知识的力量只在于对考试是否有用,知识本身毫无乐趣可言,它只是各种枯燥的答案,A或B,学生只是应付,为什么是B而不是A,这不重要,这是答案。这导致了一种隐秘的道德败坏,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一切都是考试答案规定了的,何必学呢?只要死记硬背照着答就是了。就算教材里也有孟子语录、政治正确、充斥着真善美的教诲,但死记硬背已经将“恻隐”强有力地消灭了。天才、别材、创造力、智慧、独立的思考,在这里等于0分。

教育的皇帝新衣一旦被识破,学生就对教育阳奉阴违,考试答案是一套,现实又是另一套,更何况教材的许多部分就与下课后的世界无关,与如何生活无关。教育因此培养出一种不再当真、玩世不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生态度。考试是考试,做人是做人。在这种教育中,一个学生要保持心灵、保持恻隐的话,他只有靠天赋自我“因材施教”。

这种教育最终培养的是教育的潜在敌人,一旦分数过线,知识就被弃若敝履。而最严重的是,现代教育与传统私塾不同,传统私塾代表教师的个人形象。而现代教育,教师的私人风格、品德操行是隐匿的,他们统统代表一份国家试卷。分数线高的就是好老师!老师的人格、德性都不重要。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对德负责,只要对分数负责就够了。

有些无德的老师正课马虎应付,课外收费教考试秘笈。今天的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只是枯燥的国家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老师不关心学生如何做人,只关心他们的分数,意味着老师对学生也没有恻隐之心。你去救人,导致你考低分,你就是差生。差是什么?字典说,错误。其实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错,这是教育本身使然。不这样教,不这样学,老师就没有奖金,学生就没有学校。“小学而大遗。”(韩愈)当代教育在培养教育的叛徒,我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一种无德无心的教育,学生是不会对这种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地感恩戴德的。考试结束后,学生进入社会,而社会不是以分数线来运转的。如果一旦失去了答案,他们就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灵魂,没有独立见解,没有个人才能。如此滔滔滚滚的一群,对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麻烦。我的意思是,在面对别种教育培养起来的社会的时候,教育本来是要强国的,现在却为积弱埋下了伏笔。

(作者为诗人于坚)

上一条:被毛泽东“征服”的老外们 下一条: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